instracker.io logo
Instagram 分析指南
Instagram成長策略師
2025-11-08

如何爬取Instagram粉絲與關注名單:完整指南

如何爬取Instagram粉絲與關注名單:完整指南

瞭解誰關注你與你關注誰的區別,可發現增長機會、合作潛力與受眾品質信號,這是Instagram原生分析完全看不到的。

快速導航

粉絲 vs 關注:為何都很重要 {#followers-vs-following}

許多人只關注自己的粉絲名單,但“關注”名單同樣有價值,各有不同原因:

粉絲名單分析

顯示內容: 主動選擇關注你的人

核心洞察:

  • 受眾構成與人口分布
  • 粉絲品質(機器人 vs 真實帳號)
  • 你受眾中網紅的比例
  • 競爭重疊(誰同時關注你與競爭對手)
  • 增長趨勢與變化

主要用途:

  • 瞭解你的受眾
  • 發掘互動機會
  • 驗證粉絲真偽
  • 為廣告建立相似受眾

關注名單分析

顯示內容: 用戶主動選擇關注的帳號

核心洞察:

  • 內容興趣與偏好
  • 行業人脈與關係
  • 競爭分析(競品都關注誰?)
  • 潛在合作夥伴
  • 內容來源與靈感

主要用途:

  • 發現細分領域內的相關帳號
  • 畫出競爭關係網絡
  • 尋找合作可能性
  • 理解內容消費習慣

對比兩份名單的威力

當同時解析粉絲與關注名單時,可獲得更深入見解:

粉絲/關注比:

  • 比值 > 5:強影響力者或品牌(精選關注)
  • 比值 1-5:活躍用戶
  • 比值 0.2-1:積極拓圈者或剛起步帳號
  • 比值 < 0.2:可能循環互粉或垃圾帳號

互關分析: 比對粉絲名單與關注名單:

  • 互粉率: 你關注且對方也關注你的比例
  • 單向粉絲: 關注你但你未關注(潛在鐵粉)
  • 單向關注: 你關注但對方沒回粉(判斷是否有價值)

共同關聯: 找出你與競爭對手都關注的帳號——這些帳號對你領域極具相關性。

每份名單揭示什麼 {#what-lists-reveal}

來源不同,揭露洞察各異:

粉絲名單洞察

受眾規模分布: 可導出粉絲計算比例:

  • Nano(1K-10K粉):多為消費者或小創作者
  • Micro(10K-100K):穩定創作者,潛在合作
  • Macro(100K-1M):大型網紅,珍貴但少
  • Mega(1M+):名人或大品牌

舉例: 若80%粉絲為nano等級,內容較接地氣。若30%為micro等級,正在吸引其他創作者。

地理分佈: 分析BIO地點或語言:

  • 如“Based in NYC”, “London”, “São Paulo”
  • BIO語言模式
  • 時區活躍時間(發文時段等)

細分領域吻合度: 搜關鍵字:

  • 健身品牌:health, wellness, training, nutrition
  • B2B SaaS:CEO, founder, startup, entrepreneur
  • 時尚:style, fashion, designer, boutique

互動潛力: 找出最可能參與的粉絲:

  • 活躍帳號(發文數>50)
  • 合理粉絲比例(0.5-5)
  • 完整個人檔案(bio, link, 頭像)
  • 最近活躍跡象

關注名單洞察

內容興趣: 關注的帳號顯示他的興趣:

  • 關注50個健身帳號=健身愛好者
  • 關注30個行銷部落格=行銷專業者
  • 關注20間在地餐廳=美食家/地區特定

行業連結: 他關注誰=專業人脈圈

  • 監控的競爭對手
  • 潛在客戶或合作夥伴
  • 行業KOL
  • 互補服務提供商

內容來源: 關注名單是他精選的靈感來源:

  • 偏好哪些內容形式?(短片vs圖片)
  • 什麼主題足以吸引關注?
  • 發文頻率可承受多少?(日更/周更)

策略網絡: 對競爭者而言:

  • 向誰學習
  • 可能合作夥伴
  • 網絡空白(你的機會)
  • 經常互動的帳號

數據完整性對比

資料項目粉絲名單關注名單
使用者名✅ 一定有✅ 一定有
BIO簡介✅ 有✅ 有
粉絲數✅ 有✅ 有
關注數✅ 有✅ 有
發文數✅ 有✅ 有
關注日期有時有有時有
互動記錄❌ 無(需額外抓)❌ 無
頭像✅ 有(URL)✅ 有(URL)

兩份名單欄位接近,但語境不同。粉絲名單是「誰選擇了我」,關注名單是「我選擇了誰」。

在爬取資料之前,需明確合規邊界:

Instagram 服務條款

Instagram條款禁止:

  • 未經書面同意自動化收集數據
  • 非授權用途的信息收集
  • 建立用戶數據庫
  • 規避技術防護

灰色地帶: 公開資料商業情報爬取很普遍,但理論上違規。許多企業在明知風險下仍進行,由此承擔帳號被限或封鎖風險。

最安全做法:

  • 官方Instagram數據下載(僅限自己帳號)
  • 手動收集公開資訊
  • 有限頻率模擬人工的瀏覽器工具
  • 研究僅用副帳號(保主帳號安全)

隱私法規

GDPR(歐盟):

  • 記錄法定依據(例:商業情報的合法利益)
  • 設立資料保留政策(30-90天即刪)
  • 接收刪除請求須快速處理
  • 資料需加密、妥善保存

CCPA(加州):

  • 主動揭示數據收集情況
  • 提供退出機制
  • 不得販售蒐集資料
  • 處理刪除請求

倫理守則

應該:

  • 聚焦公眾版Business/Creator帳號
  • 用於正當商業目的(策略、研究、合作)
  • 安全儲存、僅授權人員存取
  • 不再需要時即刪除
  • 尊重並回應刪除請求

不應:

  • 爬取未授權私密帳號
  • 數據用於垃圾訊息、騷擾、有害行為
  • 販賣爬取粉絲名單
  • 跨來源組合數據造成隱私漏洞
  • 無視速率限制或平台保護

自省測試: 若你不敢對公眾說明你的資料流程,請重新審視動機。

方法一:手動收集 {#manual-collection}

最安全、合規的方案:

適合手動收集的情境

適合於:

  • 小型專案(20-100帳號)
  • 需逐一評估的高價值帳號
  • 細分領域學習階段
  • 安全與合規要求極高
  • 無技術門檻的用戶

不適合於:

  • 大規模分析(1,000+帳號)
  • 時間壓力大
  • 須長期自動追蹤

手動採集粉絲流程

步驟1:建立追蹤表格

用Excel/Google Sheet建立以下欄位:

  • Username
  • Full_Name
  • Follower_Count
  • Following_Count
  • Post_Count
  • Bio_Text
  • External_Link
  • Account_Type(個人/商業/創作者)
  • 備註
  • Collection_Date

步驟2:進入目標帳號

訪問 instagram.com/targetusername

步驟3:打開粉絲名單

點擊bio下的「X粉絲」連結

步驟4:逐一記錄資料

每位粉絲(或樣本):

  1. 點擊用戶名進入個人頁
  2. 把相關欄位抄到表格
  3. 加上質性備註(內容品質、相關性、互動跡象)
  4. 返回粉絲名單重複操作

小技巧: 雙螢幕操作,一邊開名單,一邊開表格。

步驟5:策略抽樣

大帳號建議:

  • 粉絲數最高50位=潛力影響者
  • 隨機中間100名=典型受眾
  • 最近50個=增長趨勢

手動採集關注名單流程

操作同上,點擊「X關注」即可。

關注名單進階分析:

  • 分門別類:競爭對手、合作夥伴、產業KOL、內容靈感、個人
  • 標註互關(互粉帳號)
  • 標記群組(如同時關注10個生產力APP=買家信號)

時間預估

每帳號:

  • 5-10個目標:30分鐘
  • 50個目標:2-3小時
  • 100個目標:4-6小時

大帳號(萬粉以上):

  • 標本抽樣:2-3小時得可用見解
  • 全量匯出:建議用自動工具

升級自動化時機

心想「希望這能自動批量搞定500個」,就是該考慮瀏覽器工具或API的時候了。

方法二:瀏覽器工具 {#browser-tools}

自動化收集過程,安全性相對高:

瀏覽器工具如何運作

Chrome、Firefox、Edge等瀏覽器安裝擴充功能,可加強Instagram功能:

技術流程:

  1. 正常登入Instagram
  2. 擴充功能添加「匯出」按鈕或疊加界面
  3. 點擊後,插件程式碼自動滾動名單頁
  4. 每加載一個名片即提取資料
  5. 匯整成CSV或JSON
  6. 下載到本地電腦

優勢: 利用你現有登錄權限(不用外泄帳密)。

推荐:Instracker.io

大多數人最安全的自動化選擇:

粉絲匯出: Instagram Follower Export關注匯出: Following Export

優勢:

  • 基於會話(無需密碼外泄)
  • 預設有限速(安全)
  • 乾淨CSV/Excel輸出
  • 資料豐富(bio、數據、認證狀態等)
  • 按次付費(無年度綁約)
  • 支援自己或公共競品帳號

可匯出內容:

  • 完整粉絲名單(不限你自己,也可抓公開帳號)
  • 完整關注名單
  • 支援條件過濾(粉絲數、認證標記等)
  • 互動數據評論匯出按讚匯出

其他擴充工具

偏好第三方擴充的注意:

推薦條件(綠旗):

  • ✅ 利用瀏覽器的session(無帳密需求)
  • ✅ 強調有限速或行為隨機
  • ✅ 六個月內有維護
  • ✅ 好評且強調安全可靠
  • ✅ 價格透明(月繳約$20-100)
  • ✅ 文件與客服齊全

迴避條件(紅旗):

  • ❌ 要求Instagram帳密
  • ❌ 吹噓「無限即時爬取」
  • ❌ 免費且沒清楚商業模式
  • ❌ 多數評價說帳號被封
  • ❌ 超過一年無維護
  • ❌ 要求過多瀏覽器權限

瀏覽器工具最佳實踐

1. 從測試帳號開始 新建立副帳號,正常使用2-4週後測試工具。

2. 保守起步

  • 第一次選小帳號(500-1,000粉)
  • 第二次5,000粉帳號
  • 第三次再回到目標帳戶
  • 慢慢驗證安全性

3. 尊重時段

  • 清晨2-6點(當地時間)匯出
  • 每次間隔至少3-4小時
  • 不要連續批量抓10個帳號
  • 以周或月為單位進行更安全

4. 注意異常警示 立即停止若出現:

  • Action Blocked訊息
  • 「我們限制某些行為」警告
  • 錯誤/逾時/資料載不出

5. 使用安全模式 若工具可調速率:

  • 優先選「慢速/Safe」
  • 1-2週內僅用此模式且無異狀才略提升
  • 勿用「快速/無限」模式

效率匯出流程範例

第一輪(第1週,第1天):

  • 匯出自己粉絲
  • 等4小時
  • 匯出自己關注

第二輪(第1週,第3天):

  • 匯出競品A粉絲
  • 等4小時
  • 匯出競品A關注

第三輪(第1週,第5天):

  • 匯出競品B粉絲
  • 等4小時
  • 匯出競品B關注

分析階段(第2週): 全數據清洗、比對、分析後再進行新一輪。

方法三:API與服務 {#api-services}

技術用戶與大規模需求適用:

官方Instagram API

Basic Display API:

  • 僅取自己內容與媒體
  • 粉絲/關注資料極少(只限授權過的帳號)
  • 適合:外部網站嵌入自己訊息

Graph API(商業帳號):

  • 管理帳號洞察
  • 競品數據受限
  • 需Facebook開發者審批(2-6週)
  • 適用對象:行銷代理商

限制: 官方API無法下載競爭對手粉絲/關注名單,需第三方服務。

第三方API服務

流程:

  1. 申請API取得金鑰
  2. 發送HTTP請求並附目標用戶名
  3. 由服務端爬取並回傳JSON
  4. 導入Excel或資料庫進行分析

常用服務:

Apify Instagram爬蟲:

  • 以Actor模組化,可自訂
  • 按量計價(約$0.10-1.00每千筆)
  • 適合彈性批量需求
  • Actor模塊:Profile、粉絲、關注

RapidAPI Instagram端點:

  • 供應商眾多,品質不同
  • 訂閱制($10-200/月)
  • 多測幾家選最穩
  • 適合每月固定用量

Bright Data(企業級):

  • 穩定、合規度高
  • 較貴($500-5,000/月)
  • 需簽約
  • 適用大企業/重要專案

什麼時候該用API

選API服務若:

  • 會寫程式(Python, JS等)
  • 需週/月自動爬取
  • 固定追蹤50+帳號
  • 預算充足($100-500/月)
  • 正在開發需要IG數據的產品

仍用瀏覽器工具若:

  • 不懂程式
  • 一次性/偶爾需求
  • 預算< $100/月
  • 願意多花點人工整理

API實用範例(Python)

import requests
import pandas as pd

API_KEY = "your_api_key"
API_ENDPOINT = "https://api.service.com/instagram/followers"

def get_followers(username, max_results=1000):
    """通過API獲取粉絲名單"""
    headers = {"Authorization": f"Bearer {API_KEY}"}
    params = {
        "username": username,
        "maxResults": max_results
    }
    
    response = requests.get(API_ENDPOINT, headers=headers, params=params)
    
    if response.status_code == 200:
        return response.json()['followers']
    else:
        print(f"Error: {response.status_code}")
        return []

# 用法
followers = get_followers("nike", max_results=5000)

# 轉為DataFrame並匯出Excel
df = pd.DataFrame(followers)
df.to_excel("nike_followers.xlsx", index=False)
print(f"Exported {len(followers)} followers")

逐步爬取流程 {#step-by-step}

詳盡爬取雙名單教學:

第一階段:規劃(第1天)

明確目標:

  • 具體想解答什麼問題?
  • 要分析哪些帳號?
  • 哪些指標最關鍵?

基礎建置:

  • 建立Excel主控表
  • 規劃資料匯出資料夾
  • 過程有筆記、方便復現

選擇方法:

  • 手動(20-100帳號,最安全)
  • 瀏覽器工具(100-1000帳號,效率與安全兼顧)
  • API(1,000+帳號,需自動化)

第二階段:粉絲名單收集(第2-3天)

步驟1:匯出自己粉絲名單

Instagram Follower Export

  1. 打開工具頁
  2. 確認同瀏覽器登入Instagram
  3. 輸入帳號用戶名
  4. 選擇完整匯出或樣本數量
  5. 點選匯出粉絲
  6. 10K粉約需10-30分鐘
  7. 下載CSV檔

步驟2:匯出競爭對手粉絲

同法收集2-3家要跟進的競品:

  • 同領域直接競爭者
  • 標竿帳號(理想狀態)
  • 潛在合作對象

間隔: 每次匯出3-4小時以上。

步驟3:整理檔名

命名明確方便追蹤:

  • your_account_followers_2025_11_08.csv
  • competitor_a_followers_2025_11_08.csv
  • competitor_b_followers_2025_11_08.csv

第三階段:關注名單收集(第4-5天)

步驟1:匯出自己關注名單

Following Export

  1. 打開工具頁
  2. 輸入帳號用戶名
  3. 匯出關注名單
  4. 下載CSV

步驟2:匯出競爭對手關注

同組競品如第二階段,這些名單揭示:

  • 他們學習/學習榜樣
  • 潛在合作對象
  • 內容來源
  • 行業連結

步驟3:整理檔案

  • your_account_following_2025_11_08.csv
  • competitor_a_following_2025_11_08.csv
  • competitor_b_following_2025_11_08.csv

第四階段:數據清理(第6-7天)

步驟1:匯入Excel

每份CSV:

  1. Excel > 資料 > 從Text/CSV
  2. 選擇檔案
  3. 設定分隔符Comma與UTF-8編碼
  4. 匯入

步驟2:去重

  • Ctrl+A全選
  • 資料 > 移除重複
  • 勾選「Username」欄
  • 確認

步驟3:篩除機器人

新建“Likely_Bot”欄,公式:

=IF(AND(Follower_Count<100, Following_Count>2000, Post_Count=0), "YES", "NO")

只保留"NO"行

步驟4:新增算欄

粉絲比:

=Follower_Count / (Following_Count + 1)

影響力等級:

=IF(Follower_Count<1000,"Nano",IF(Follower_Count<10000,"Micro",IF(Follower_Count<100000,"Mid",IF(Follower_Count<1000000,"Macro","Mega"))))

個人檔案完整度:

=IF(Username<>"",20,0)+IF(Bio<>"",40,0)+IF(Link<>"",20,0)+IF(Follower_Count>0,20,0)

第五階段:對比分析(第8-9天)

真正洞察來自雙名單交叉——詳見下節。

粉絲與關注名單對比 {#comparing-lists}

融合比對,洞察出現:

分析1:你的粉絲/關注比

公式:

  • 總粉絲數(取自粉絲名單匯出)
  • 總關注數(取自關注名單匯出)
  • 粉絲/關注比

解讀:

  • 比值>5: 強品牌/網紅(精選追蹤)
  • 2-5: 健康活躍帳戶
  • 1-2: 主動交際拓圈
  • 0.5-1: 起步增長階段
  • <0.5: 循環互粉,長期不建議

建議: 若<1,可酌量移除無意義/不互粉帳號(一次勿移太多,以免被限流)。

分析2:互粉與單向

目標: 分類互動圈與單向關係

操作:

  1. 開啟粉絲表
  2. 新增「Follows_Back」欄
  3. 用VLOOKUP查本粉絲是否也在你的關注:
=IF(ISNUMBER(MATCH(A2,FollowingSheet!A:A,0)),"YES","NO")

洞察:

  • YES(互粉): 核心社群,應常互動
  • NO(單向粉絲): 潛在鐵粉,進一步觀察

統計互粉率:

=COUNTIF(Follows_Back_Column,"YES") / COUNTA(Follower_List) * 100

參考值:

  • 40-60%:互動良好
  • 60-80%:極高活躍
  • 20-40%:單向影響(品牌常見)
  • <20%:檢討關注策略

分析3:你關注但對方不關注

目標: 判斷哪些該持續關注、哪些可斷捨離

操作:

  1. 開啟關注表
  2. 新增“Follows_Me_Back”
  3. VLOOKUP查是否在粉絲表:
=IF(ISNUMBER(MATCH(A2,FollowersSheet!A:A,0)),"YES","NO")

審視"NO"帳號:

留存條件:

  • 行業KOL/品牌(學習價值高)
  • 仍有互動性(有回應留言)
  • 靈感來源
  • 潛在合作夥伴

可考慮移除:

  • 長期不發文(6個月以上)
  • 無戰略價值
  • 過去追蹤僅為互粉
  • 不符現今主題定位

警告: 切勿單日大規模取消(每天20-50個為宜)

分析4:競品粉絲重疊

目標: 看你與競爭對手粉絲重疊程度

操作:

  1. 粉絲表加「Also_Follows_CompetitorA」欄
  2. 用MATCH公式判斷:
=IF(ISNUMBER(MATCH(A2,CompetitorA_Followers!A:A,0)),"YES","NO")

不同競品重複操作

重疊率計算:

=COUNTIF(Also_Follows_CompetitorA,"YES") / COUNTA(Your_Followers) * 100

解讀:

  • <10%: 受眾明顯不同,合作潛力大
  • 10-30%: 健康部分重疊
  • 30-50%: 高度相似,直接競爭或合作夥伴
  • >50%: 幾乎一樣,須差異化經營

後續: 競品粉絲但不是你粉絲的=當前最值得經營的增長對象

分析5:競品都關注誰

目標: 找出行業明星、合作或靈感來源

操作: 比對多家競品的關注名單:

  1. 找同時被2家以上競品關注的帳號:
=IF(AND(
  ISNUMBER(MATCH(A2,CompA_Following!A:A,0)),
  ISNUMBER(MATCH(A2,CompB_Following!A:A,0))
), "MULTIPLE", "ONE")
  1. 篩選"MULTIPLE"

這些帳號通常是:

  • 行業領袖
  • 競品也在追蹤的潛在合作夥伴
  • 內容靈感來源
  • 競品的服務需求方

操作建議: 主動追蹤、真誠互動,探索合作可能。

分析6:受眾內容偏好

目標: 理解你的受眾究竟愛看什麼

操作:

  1. 將粉絲bio全部匯入文字分析工具或Excel
  2. 彙總所有bio關鍵字
  3. 找出前20-30常見詞

進階分析: 若能爬取粉絲的關注名單,再進一步分析:

  • 粉絲最愛追蹤什麼類型帳號?
  • 偏好圖文還是Reel/短片?
  • 主要主題方向?

洞察範例: 若60%粉絲同時追蹤生產力APP帳號,可考慮生產力話題內容破圈。

分析技巧 {#analysis-techniques}

抽絲剝繭,帶來高價值洞察:

技巧1:互動潛力評分

目標: 依粉絲對你內容可能互動的概率加分排序

評分模型:

=
(IF(Follower_Count<10000,30,IF(Follower_Count<50000,20,10))) +
(IF(Follower_Ratio>2,25,IF(Follower_Ratio>0.5,15,5))) +
(IF(Post_Count>50,25,IF(Post_Count>10,15,5))) +
(IF(Profile_Completeness>60,20,10))

組成:

  • 帳號規模(30分): 小帳容易互動
  • 粉絲比(25分): 越高代表真實且選擇性高
  • 發文活躍度(25分): 發文多=常互動
  • 檔案完整性(20分): 完整帳號更真實、活躍

總分: 0-100

行動: 從高分往低依序:優先互粉、留言、分享、DM聯絡合作

技巧2:粉絲質量稽核

目標: 判斷有多少比例真粉、機器人、休眠

指標:

機器人百分比:

=COUNTIF(Likely_Bot_Column,"YES") / COUNTA(Username_Column) * 100

參考線:

  • <5%:極佳
  • 5-15%:正常
  • 15-30%:需要檢討
  • 30%:嚴重(多為買粉)

活躍帳號比例:

=COUNTIFS(Post_Count_Column,">10", Follower_Ratio_Column,">0.2") / COUNTA(Username_Column) * 100

標準:

  • 70%:非常活躍

  • 50-70%:不錯
  • 30-50%:參差
  • <30%:低品質

行動: 品質不佳時——調整標籤策略、停用互粉,專做優質吸引真粉內容。

技巧3:增長源頭追蹤

目標: 明白新粉絲來自哪裡

流程(需月度匯出):

月1: 粉絲匯出→存Followers_Nov.xlsx月2: 再匯出→存Followers_Dec.xlsx

比較:

=IF(ISNA(VLOOKUP(A2,Nov_Sheet!A:A,1,FALSE)),"NEW_DEC","EXISTING")

新粉分析:

  • 粉絲規模分佈
  • Bio出現哪些關鍵詞
  • 品質得分
  • 是否也關注競品

再比對內容:

  • 當月爆紅貼文?
  • 哪些標籤帶粉多?
  • 有無網紅互推?
  • 是否合作專案?

例:「12月爆款短片帶來500新粉,60%提及‘remote work’→多產出相關內容」

技巧4:合作網紅優先排序

目標: 從粉絲中篩選合作KOL

條件:

相關性分(30分): Bio關鍵詞命中:

=IF(ISNUMBER(SEARCH("fitness",Bio)),30,IF(ISNUMBER(SEARCH("health",Bio)),20,0))

規模分(25分): 粉絲數於目標範圍:

=IF(AND(Follower_Count>=10000,Follower_Count<=100000),25,IF(AND(Follower_Count>=5000,Follower_Count<10000),15,5))

互動分(25分): 粉絲比高且活躍:

=IF(AND(Follower_Ratio>3,Post_Count>50),25,IF(Follower_Ratio>1,15,5))

可聯繫分(20分): 個資留聯繫信箱/Bio鏈:

=IF(OR(ISNUMBER(SEARCH("@",Bio)),ISNUMBER(SEARCH(".com",Link))),20,0)

總合作分: 相加排序(0-100)

行動: 前20-30人工審核並主動提案合作。

技巧5:退追決策矩陣

目標: 科學決策該退追哪些人

決策樹:

符合下列任一即保留:

  • 互粉
  • 粉絲數>10萬
  • 30天內還在發文
  • 近期有真實互動
  • 具備合作策略力

全符合以下即退追:

  • 不互粉
  • 粉絲<1K(非熟人)
  • 六個月未發文
  • 與你內容零互動
  • 無戰略價值

操作: 加"Unfollow_Decision"列:

=IF(AND(Follows_Me_Back="NO", Follower_Count<1000, Last_Post_Days>180), "UNFOLLOW", "KEEP")

行動: 只批次20-50/天,謹慎審查。

數據驅動成長策略 {#growth-strategies}

把洞察落實成行動:

策略1:精選互動增粉

流程:

  1. 抓競品粉絲
  2. 過濾未關注你者
  3. 依互動潛力打分
  4. 精選前200人

互動計畫:

  • 關注這200人
  • 各留言2-3條有價值內容
  • 貼相關限時/分享對方內容
  • 持續跟蹤30天互粉率

預期成效:

  • 25-35%高質互粉率
  • 5-10%持續互動
  • 1-3%轉化為合作

策略2:內容主題優化

流程:

  1. 匯出自己粉絲
  2. 掃描bio關鍵詞頻率
  3. 歸納5-10大興趣群集

行動:

  • 各興趣主題做專屬內容系列
  • 4週驗證互動數據
  • 對高表現主題加碼
  • 逐步淘汰弱主題

例:

  • 健身帳號粉絲top4興趣:瑜珈(40%)、重訓(30%)、跑步(25%)、CrossFit(15%)
  • 分內容占比發佈
  • 追蹤各主題互動
  • 若瑜珈雙倍互動→增至50%產量

策略3:合作夥伴管道

流程:

  1. 匯出粉絲
  2. 篩出微網紅(1-5萬粉,粉絲比>3)
  3. Bio/Link有聯絡方式
  4. 審查內容高度吻合
  5. 做好合作目標清單

互動順序:

  1. 先追蹤互動2週
  2. 真誠DM稱讚具體內容
  3. 得到正回覆後再談合作
  4. 先給予價值(體驗、曝光、分潤)

預期成果: 20-30%回覆率,10-15%成案。

策略4:粉絲質量升級

進程:

  1. 計算機器人與品質指標
  2. 反思哪些增長方式拉低品質

常見陷阱:

  • 熱門大標籤招機器人(如#love, #followme)
  • 循環互粉法
  • 按讚小組/互助群
  • 買粉(還是常見)

修正方案:

  • 停用易被機器人跟的標籤
  • 停用互粉
  • 僅用細分精準標籤
  • 做垂直領域高價值內容
  • 於細分社群真誠互動

追蹤: 月月重複匯出,計算品質趨勢。

策略5:競爭定位

流程:

  1. 匯出三家競品粉絲
  2. 計算與我粉絲的重疊
  3. 找出僅屬競品的鐵粉

如高重疊(>40%):

  • 兩家都在同受眾圈
  • 需明顯差異化
  • 合作爆發力小

行動: 聚焦細分利基,另闢藍海

如低重疊(<20%):

  • 受眾重合少
  • 合作擴展性大
  • 他們的粉絲正是你的增長對象

行動: 導出競品專屬粉,優先運營與跨界互推。

帳號安全最佳實踐 {#safety-practices}

爬取有風險,降風險方法如下:

限速指引

超保守(99%安全):

  • 每日2-3帳號
  • 每小時100-200次請求
  • 每動作間隔3-5秒
  • 清晨2-6點操作

中保守(95%):

  • 每日5-10帳號
  • 每時300-500請求
  • 每步2-3秒
  • 每周/每月操作

積極模式(70-85%):

  • 每日10+帳號
  • 每時500+請求
  • 每步1-2秒
  • 天天重複

建議: 先從保守做法開始,確實安全後逐步加量。

被限制的警訊

明顯紅燈:

  • Action Blocked(喜好、關注、爬取暫被封鎖)
  • 「我們正在限制某些行為…」
  • 粉絲/關注數無法載入
  • 匯出報錯

遇限流:

  1. 立即停工(所有自動化)
  2. 等待24-48小時
  3. 用手機App正常用(觀賞、點讚、真實互動)
  4. 恢復時:只用先前一半量、拉長間隔

副帳號安全策略

建立步驟:

  1. 註冊新帳號(不同email,不連主號)
  2. 上傳頭像、填Bio、10則貼文
  3. 關注30-50細分領域帳號
  4. 持續2-4周自然人類操作
  5. 只用於研究型爬取

優點:

  • 保障主營業帳安危
  • 高風險方案可先測
  • 被封可重來
  • 分IP/裝置指紋

缺點:

  • 只能看公開帳號
  • 剛新註冊信任度低
  • 需間斷模擬正常行為

恢復流程

遭封鎖時:

第一天:

  • 停止所有自動化
  • 只用IG手機App
  • 正常滑動、點Story
  • 手動點20個讚,3-5自發性留言

第二三天:

  • 繼續正常用
  • 禁止一切爬取
  • 不要試探平台上限

第四天:

  • 只人工測試2-3個帳號頁
  • 若仍受限,延長5-7天

第七天後:

  • 恢復爬取僅用50%過去的量,延長間隔
  • 天天觀察是否還有警告

如永久受限:

  • 該帳可能已進黑名單
  • 另開帳號再做研究
  • 主帳只用手動方式最安全

常見錯誤避免 {#common-mistakes}

學習以下常見失誤—並迴避!

錯誤1:亂無章法地爬取

問題: 匯出20帳號粉絲全然無目標

後果: 勞神又徒增風險,沒提出結果

修正:

  • 先寫明解決哪個問題
  • 決策目的
  • 誰會用這數據?如何用?
  • 成功標準

錯誤2:忽略粉絲質量

問題: 狂歡1萬粉絲未察有4千是機器人

後果: 虛假指標、低互動、浪費合作資源

修正:

  • 季度例行分析質量
  • 運算機器人百分比
  • 檢討招粉方式偏向真實粉
  • 主動清除明顯機器人(設定>隱私>移除粉絲)

錯誤3:只看粉絲數字

問題: 合作只單憑粉絲數挑KOL

後果: 100K假粉<10K真粉;互動率才重點

修正:

  • 先抓合作對象粉絲名單
  • 算機器人率與互動潛力
  • 分析受眾重疊與相關性
  • 寧願小而精

錯誤4:批次互粉與猛退粉

問題: 一日追蹤競品名單500人,未回粉者48小時就退

後果: 觸發限流、演算法懲罰、低質粉進帳、帳號封鎖風險

修正:

  • 一天最多互粉20-50人
  • 一天最多退30人
  • 等數周再移除
  • 著重真心想互動對象

錯誤5:忽略“關注”名單

問題: 只看粉絲名單,不分析自己或對手的關注

後果: 忽略重要內容來源、合作資源、策略網絡

修正:

  • 粉絲+關注都必須匯出
  • 分析競品關注名單(現行策略剖析)
  • 每季審視自己追蹤帳號(是否還有價值)

錯誤6:僅單次分析不持續

問題: 只匯出一次就完事

後果: 受眾僅靜態快照,錯過動態趨勢

修正:

錯誤7:不做資料安全

問題: 匯出資料放沒密碼的雲盤,郵件發送沒加密

後果: 觸犯隱私法,若外洩還會負法律責任

修正:

  • Excel加密
  • 敏感資料加密
  • 僅限必要人員拆閱
  • 逾期(30-90天)自動刪除

企業實例 {#use-cases}

實際案例怎麼用雙名單:

案例1:SaaS企業競品情報

主角: 針對代理商的專案管理工具

目標: 釐清產業定位&尋找合作機會

流程:

  1. 抓5家競品粉絲(各2-8萬粉)
  2. 同步抓取上述競品的關注名單
  3. 算自己與競品粉絲重疊
  4. 分析競品關注名單(尋找KOL/合作對象)

發現亮點:

  • 與競品A有25%粉絲重疊(正面交戰)
  • 與競品B僅8%重合(定位細分、產品相似)
  • 五家競品全追蹤12個行業大部落格(成為潛在合作對象)
  • 競品粉絲bio 45%提及「freelance」、35%「agency」

後續行動:

  • 與重疊度低的B合作跨推
  • 主動聯繫12位大部落格
  • 調整內容策略,重點圍繞freelance與agency痛點
  • 針對A的粉絲做高精度廣告

結果: Q4粉絲增長35%,12個新KOL合作,試用申請量+18%。

案例2:時尚品牌網紅審核

主角: 永續時尚服飾品牌

目標: 投放8萬美金前,精選30位KOL

流程:

  1. 匯出30位候選網紅的粉絲名單
  2. 檢查粉絲質量(機器人率、互動分數)
  3. 匯出其關注名單分析興趣/合作對象
  4. 跨KOL互相粉絲重疊分析(避免洗同一圈)

重點發現:

等級網紅數平均粉絲機器人率品質分數建議合作
A872K7%82/100Yes
B1258K15%68/100Maybe
C791K34%45/100No
D3125K48%32/100Absolutely No

關注名單發現補充:

  • A級多關注真實永續品牌及環保主題
  • C/D級多互粉“增長黑客”、“IG爆紅”類帳號(警示)
  • 有6位網紅粉絲50%重疊(若同時合作等同重複觸及)

落實舉措:

  • 僅挑8位A級參與
  • 預算50%給前三,50%分給剩餘五位
  • 針對機器人數據與兩位議價降價
  • 砍掉C/D級節省$28K

最終成效: 觸及48萬真實用戶(如全用則900K次但大量假粉),帶來1萬2千網站訪問、1850筆下單(31.5萬營收),ROI 625%(原方案僅180%)。

案例3:內容創作者轉型細分領域

主角: 技術YouTuber自程式教學轉生產力

目標: 釐清現有粉絲與轉型目標受眾異同

流程:

  1. 匯出自家45K名粉絲
  2. 分析bio關鍵字分布/類型
  3. 導出10位最強生產力創作者粉絲
  4. 算重疊,找出橋樑粉絲

重點洞察:

  • 現有粉絲70%提“開發、程式、coding”
  • 目標中60%提“生產力、創業者、遠端工作”
  • 銜接區18%(1/5當你粉絲也追蹤生產力大V)
  • 銜接區互動率2.5倍於非重疊區

轉型策略:

  • 推出「給開發者的生產力」系列
  • 主推自動化&程式生產力工具
  • 重點互動上述18%橋樑粉絲
  • 半年內逐步將生產力內容占比10%→50%

結果: 粉絲流失遠低於預期(保留85%),半年增加33K粉,互動3.2%提升到5.1%,成功細分生產力領域。

常見問答 {#faq-scraping}

Q: 爬粉絲與關注有啥差?

A: 粉絲名單是「誰關注我」=你受眾。關注名單是「我關注誰」=你在意的內容/人脈。兩者洞察完全不同,缺一不可。

Q: 能爬私密帳號粉絲嗎?

A: 除非你已通過審核成為其粉絲,大多工具無法爬私帳,建議只抓公開帳號,勿嘗試繞過隱私。

Q: 多久爬一次不會被封?

A: 保守法則:每日只爬2-3個帳號,中間隔幾小時,比起天天爬同帳,更建議每月定期,時段選凌晨2-6點且低速。

Q: 對方會收到我在爬粉絲的通知嗎?

A: 不會。資料匯出屬於純讀取,不會被發現,不會產生通知。

Q: 什麼比例的粉絲/關注算健康?

A: 看帳號定位:

  • 品牌/網紅: 5:1以上越高越好
  • 個人帳號: 1:1~3:1算正常
  • 新帳號: 0.5:1~1:1常見
  • 0.3以下極不建議,易顯得無助/像機器人。

Q: 要不要退追沒回粉的人?

A: 視是否有戰略價值。以下可保留:

  • 行業KOL/大品牌(學習)
  • 潛在合作夥伴
  • 靈感來源

建議可退追:

  • 長期無更新
  • 無明顯價值
  • 初創早期互粉對象

務必每日限量退追20-50,以防觸發風控。

Q: 可否一次同時匯出粉絲和關注?

A: 多數工具分開匯出。先出粉絲,隔3-4小時再出關注,用 Instagram Follower ExportFollowing Export 分離。資料整潔不易混。

Q: 能自動化月度匯出嗎?

A: 部分API支援排程,但需技術設置。大多數情境下,設月度鬧鐘手動用 Instagram Followers Tracker 是效率與安全的平衡。

執行檢查清單 {#implementation}

分週進度詳細行動指南:

第1週:建置和學習

☐ 第1天: 明確目標

  • 寫下3個具體想回答的問題
  • 認定5-10個目標帳號(含自+競品)
  • 決定用何方式(手動/瀏覽器/API)

☐ 第2天: 環境建置

  • 建立Excel主控表
  • 建資料夾
  • 若用自動工具,先小號測試

☐ 第3天: 首次匯出

  • 匯出自己粉絲
  • 匯出自己關注
  • 全導入Excel體驗

☐ 第4天: 數據清理

  • 去重複
  • 新增欄位: 粉絲比、等級、完整度
  • 過濾明顯機器人

☐ 第5天: 初步分析

  • 計算粉絲/關注比
  • 依潛力分數篩前20粉絲
  • 分析粉絲bio主題關鍵詞

第2週:競品分析

☐ 第8天: 匯出競品粉絲

  • 選2-3家競品抓粉
  • 每次間隔3-4小時

☐ 第9天: 匯出競品關注

  • 同上競品名單
  • 檔案清楚命名

☐ 第10-11天: 清理格式化

  • 全部數據套用一致流程
  • 欄位順序統一

☐ 第12天: 對比分析

  • 計算競品-你重疊比
  • 找出競品唯一粉
  • 分析競品關注名單(合作/創意)

☐ 第13-14天: 擬定行動

  • 記錄5-10大發現
  • 優先序建行動清單
  • 整理分析結果與團隊分享

第3週:落地執行

☐ 第15-17天: 互動增粉

  • 精選100-200目標運營互動
  • 追蹤+留言
  • 適時分享

☐ 第18-19天: 內容策略調整

  • 依bio分析結果微調主題
  • 建新的內容日曆
  • 測新型態內容

☐ 第20-21天: 合作提案

  • 建20-30個KOL候選表
  • 查聯繫資料
  • 撰寫個性化邀約

第4週:優化追蹤

☐ 第22-24天: 粉絲品質升級

  • 若品質指標低,調整標籤
  • 全面停止互粉
  • 著重細分領域內容深化

☐ 第25-26天: 關注名單健康檢查

  • 定期審查追蹤帳號
  • 列出50-100可退追目標
  • 一天限量20-30退追

☐ 第27-28天: 建立長期監測

每月循環:

☐ 每月首周:

  • 重新匯出雙名單
  • 比對和上月哪些新進/流失/異動

☐ 次周:

  • 資料全面分析(質量、互動、重疊)
  • 標記新趨勢

☐ 第三周:

  • 策略動態調整
  • 新計畫測試

☐ 第四周:

  • 落實經驗教訓整理
  • 準備下一輪

行動呼籲

想了解你的受眾,超越表面數據?即刻匯出你自己的粉絲與關注名單:

必備工具:

四步快速實作:

  1. 先匯出自家粉絲名單
  2. 算出品質/互動分
  3. 找出前20名潛力粉絲互動
  4. 本週立即行動

進階教學:

前往 Instracker.io 尋找合規易用的Instagram數據分析匯出工具。


合規提醒: 僅處理公開帳號。必須尊重Instagram限流政策。數據儲存須加密。設定刪除策略(30-90天定期清理)。如有用戶要求必須立即刪檔。請定期複查Instagram TOS與各地隱私法(GDPR, CCPA)。